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(2)苯巴比妥若未經口服或是注射給予,不可能在體內檢驗出藥物濃度。我們環境背景中不會存在這種藥物,如果真的想百分之一百排除,可以請專家去幼兒園採樣做檢測。
更不要胡謅腸胃藥感冒藥中含有此成分。完全排出體內約需4-5個藥物半衰期。先幫大家科普下,藥物的「半衰期」指的是藥物在體內吸收之後,分佈到血液中,達到最高血中濃度後經代謝排除之後,血中濃度下降到原本一半所需的時間。(3)任何孩童不明原因嗜睡,睡眠障礙或是突然地性情改變,比如:易怒,情緒不穩,躁動不安。醫生我們都有乖乖餵藥,但是小孩偶爾會吐掉,也不知道吐掉多少? 會不會因此造成藥物濃度偏低? 當然有時會碰到病人藥物順從性低的(白話就是「不乖乖吃藥的」),檢驗藥物濃度就像一面照妖鏡。
有經驗的小兒科醫師一定都會詳查原因,包含不明的藥物、毒物反應檢測。(大家的孩子都會生病吃藥,別人家的孩子吃的腸胃藥感冒藥沒事,讀同一所幼兒園的孩子吃的腸胃藥感冒藥就偏偏含有管制藥成分,簡直太不合理。但如果懂得如何適當在文章裡使用,就可以馬上將文字質感提升一級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加點法文 或是以我在受訪時舉的例子:雖然有點取巧,但在某些產品(例如奢侈品)的英文文案之中,適度加進一點英文讀者多半都懂的法文字,就可以瞬間提升內容的質感/虛榮感。而且因為這些字受到廣泛使用,甚至有一些你都已經會了。我想中文讀者要看懂「蓮華」這兩個字,應該完全不費吹灰之力,連日文假名都不需要會。
對了,我們在英文中常用到的「例如」,其實不應該是「ex.」(這個應該是來自某人簡寫「example」),而是同樣來自拉丁文的「e.g.」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
如果是要寫給老外看的文案或論文,我會建議用後者比較好。文章中提到了77個「常用詞」,但有些其實並不常見(就是「我也不會」的意思),所以你不妨挑一些「看過但不太懂」的詞記下來用。(參考閱讀:〈Hermès的極短篇故事〉不是指「馬馬虎虎的文案」,而是混用字彙之後的玩法。(笑) Carpe diem! 本文經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,點此訂閱電子報,定期接收最新內容 原標題:今天,來一點拉丁文吧? 延伸閱讀 《神與科學家的語言》:在拉丁文教育中,除拉丁文本身以外,一切都很重要 Apple Watch Ultra的標語「Adventure awaits」,台港中日誰的翻譯最高明?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引發目標讀者的認同感:包括社會階層、文化背景、或是語意的認同,也就是讓目標市場的讀者點頭「我懂你的意思」。節省許多進一步解釋的文字篇幅,加快讀者理解的速度。如果是完全沒有看過的,很可能也用不到,所以不會也沒關係。而它也跟文言一樣,你能看懂最好,不會寫也無傷大雅。
說真的,很多老外寫的英文文案也馬馬虎虎,但是對於一般觀眾來說,加上法文味道就不同了在各種瀕死經驗中,許多生還者常提到看見人生的經歷在眼前「重播」,也就是所謂「人生跑馬燈」。
這項猜測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,而從學術觀點來看,僅憑這項研究結果尚無法直接下此結論。最後,值得注意的是,癲癇患者的γ波本來就會異常頻繁,因此上述病人頻繁的γ波極有可能與癲癇相關。
再者,人腦由860億個神經元所組成,涉及多項認知功能,難以僅用數種腦波頻率型態概括而論,加上目前對於腦波仍了解太少,因此反向推論需特別小心。這筆腦波資料得來的過程頗為意外,一名87歲病人因失足跌倒腦出血送醫,急救時多次癲癇發作需即時監測腦波,最後因心臟病發過世,過程中記錄到了近900秒的「瀕死腦波」。本文經《科學人雜誌》、《科學人粉絲團》授權刊登,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: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團隊研究大鼠死前的腦波,發現大鼠心臟停止後30秒會出現比平常清醒時還要強烈的γ波,並且跟θ波和α波共振,與上述愛沙尼亞團隊的發現類似,且實驗大鼠並沒有癲癇。這也是為何大部份科學家都同意,人們在回憶時腦波會出現強烈的θ-γ共振波,但鮮少同意反過來推論說,每次θ-γ共振波出現就必然表示受試者正在回憶,因為也可能是完全不相關的歷程,或是經歷回憶時還需某項必要條件,例如注意力。也有研究發現,事件發生一星期內就受訪並表示看見跑馬燈的人,通常為數不多(<20%),但過了一星期以上才受訪而有類似陳述者,反而人數變多(近50%),甚至可說出更多細節。
一般來說,清醒時的腦波經常出現高頻γ波,而在不同狀態下,腦波會發生共振,其中α-γ共振波有時與試圖集中注意力有關,θ-γ共振波有時則與回憶相關。由於人生跑馬燈尚缺乏以神經活動為基礎的證據,認知神經科學家仍在探討這種現象究竟為真?還是病人事後回想該經歷時的某種解釋、回憶偏誤,或純屬安慰心理? 人腦的腦波依頻率分為不同型態,例如δ波、θ波、α波、β波、γ波等。
研究人員於論文中「揣測」,在病人心跳停止前後30秒所記錄到的γ波,或許可視為他正經歷人生跑馬燈的生理證據。原因在於,首先,通常瀕死經驗研究會訪談多位生還者,回想當時是否真有看到人生跑馬燈。
說到此,似乎解決了一個難題但又開啟了另一個:難道老鼠死前也經歷了鼠生跑馬燈嗎?若是認為愛沙尼亞團隊發現的γ波與人生跑馬燈相關,勢必也需要思考老鼠瀕死腦波的意義。文:曾祥非 瀕死時刻的意識經驗與大腦活動,長久以來是科學家有興趣探討、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議題。
所謂反向推論,舉例來說,人們說謊時通常會緊張(也是測謊機的靈感來源),但當說話緊張時必然表示此人在說謊嗎?答案呼之欲出了,可見緊張與說謊沒有必然關係。有研究指出非致死性的經驗(例如沒有性命危險的暫時性昏迷)也會產生類似跑馬燈的瀕死經歷,因此跑馬燈似乎來自於人們感覺到自己性命將要結束的想法,而非大腦現象。但上述研究的樣本數只有一位,且病人未生還,因此真相不得而知,只能臆測。由愛沙尼亞、中國、加拿大與美國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瀕死病人的腦波,發現疑似死前人生跑馬燈的腦波證據,結果發表於《前瞻老化神經科學》。
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這篇論文雖然最後無法下定論,但提供了瀕死病人的腦波多頻率共振分析,可算是極為稀有的腦波資料,為人生跑馬燈的研究開啟了新的里程碑。
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也有研究發現,事件發生一星期內就受訪並表示看見跑馬燈的人,通常為數不多(<20%),但過了一星期以上才受訪而有類似陳述者,反而人數變多(近50%),甚至可說出更多細節。
這篇論文雖然最後無法下定論,但提供了瀕死病人的腦波多頻率共振分析,可算是極為稀有的腦波資料,為人生跑馬燈的研究開啟了新的里程碑。這也是為何大部份科學家都同意,人們在回憶時腦波會出現強烈的θ-γ共振波,但鮮少同意反過來推論說,每次θ-γ共振波出現就必然表示受試者正在回憶,因為也可能是完全不相關的歷程,或是經歷回憶時還需某項必要條件,例如注意力。
由愛沙尼亞、中國、加拿大與美國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分析瀕死病人的腦波,發現疑似死前人生跑馬燈的腦波證據,結果發表於《前瞻老化神經科學》。最後,值得注意的是,癲癇患者的γ波本來就會異常頻繁,因此上述病人頻繁的γ波極有可能與癲癇相關。由於人生跑馬燈尚缺乏以神經活動為基礎的證據,認知神經科學家仍在探討這種現象究竟為真?還是病人事後回想該經歷時的某種解釋、回憶偏誤,或純屬安慰心理? 人腦的腦波依頻率分為不同型態,例如δ波、θ波、α波、β波、γ波等。本文經《科學人雜誌》、《科學人粉絲團》授權刊登,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:從腦科學看人生跑馬燈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有研究指出非致死性的經驗(例如沒有性命危險的暫時性昏迷)也會產生類似跑馬燈的瀕死經歷,因此跑馬燈似乎來自於人們感覺到自己性命將要結束的想法,而非大腦現象。研究人員於論文中「揣測」,在病人心跳停止前後30秒所記錄到的γ波,或許可視為他正經歷人生跑馬燈的生理證據。
這項猜測在社群媒體上引發討論,而從學術觀點來看,僅憑這項研究結果尚無法直接下此結論。在各種瀕死經驗中,許多生還者常提到看見人生的經歷在眼前「重播」,也就是所謂「人生跑馬燈」。
再者,人腦由860億個神經元所組成,涉及多項認知功能,難以僅用數種腦波頻率型態概括而論,加上目前對於腦波仍了解太少,因此反向推論需特別小心。說到此,似乎解決了一個難題但又開啟了另一個:難道老鼠死前也經歷了鼠生跑馬燈嗎?若是認為愛沙尼亞團隊發現的γ波與人生跑馬燈相關,勢必也需要思考老鼠瀕死腦波的意義。